清廷之所以敢于将浙闽一带的军队主力给调离北上,根本原因还是浙闽沿海一带已经没有了能够真正威胁满清统治的武装力量。
原来国姓爷郑成功病逝后,作为延平王的长子,朱锦自然而然继承了郑成功的“藩主”之位,但是郑军内部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双方发生了剧烈的武装冲突,朱锦在陈永华和冯锡范的支持下,以内战的形式、以牺牲数万生灵的代价完成了权利的更迭和交接。
为了整顿内部和积蓄力量,朱锦命令做好防守,暂时不要对清国发动进攻,而他本人则是专注于建设台湾一地,使得福建地方一时之间也算是趋于平和。
清廷方面为了断绝“逆郑”的人力和物资来源,再次严令迁界三十里,规定“片帆不得下海,违令者诛族”。
对于偶尔上岸“抢掠”的明郑军,在沿海三十里内压根就见不到任何人抢不到任何东西,如果深入内地,则会受到具备优势骑兵的清军的围剿,只会凶多吉少。
如此一来,对于清廷而言,福建方面的军情也是趋于缓和,地方官完全就可以应对自如。
清廷于是开始放心大胆地将数十万精锐大军北调,并将数以百万计的粮饷物资沿着京杭大运河北运,准备集中全部力量发动一场“剿灭蓼匪”的军事行动,真正的一统天下。
反观清廷口中的“蓼匪匪首”张鹿安,在汇集各方情报后,果断决策,立刻向全境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全体军民为生存而战。
在大汉国主张鹿安的动员之下,除了境内的非战区外,其余地方全部进入战时状态。
为了消除后路隐患,张鹿安以大汉国主的名义,任命沙尔虎达为征北将军,以巴尔达奇为征北副将,率领正规军五百人和索伦山民组成的地方兵三千人,进攻雅库茨克的沙俄残留武装,要求沙尔虎达不要轻易冒进,徐徐渐进,过外兴安岭以后,就地筹措物资,目标消灭雅库茨克的沙俄匪军以后,再向东北方向攻击前进,至大海方止。
张鹿安的这种方略,一个是把心中尚有大清的沙尔虎达给安排个既定的目标,防止他在后方禁不住诱惑发动叛乱,二来也是为了彻底清除沙俄在远东的势力,可谓一举两得。
做好北面的安排后,张鹿安叮嘱负责警惕西方沙俄军来袭的巴海,团结周边的蒙古部落,严密防守,不可使沙俄军钻了空子。
然后就是南面的防守,以张华所部前往热河,替代张鹿声的位置,加强热河方面的防守;
以张应举为主将,前往金州,负责辽南地区兼顾芝罘岛和登州府城两处的防守事宜;
以牟国栋为主将,率领所部人马并地方军万余人驻扎振兴府,兼顾朝鲜半岛的安全;
以水师孟大江留守旅顺港,负责往来策应;
以于七为帅,坐镇沈阳,兼掌四方水、陆兵马,负责防守事宜。
大汉国主张鹿安自任兵马大元帅,调集水师三个协、近卫镇、步军四镇、炮兵镇、骑兵两镇以及地方军十万,开始部署征清事宜。
先以热河大都护张鹿声为征南将军,率领蒙古将领伊拜、布彦岱、彭心见等将,抽调蒙古草原上的精锐骑兵两万并骑兵第一镇共计三万余骑兵,率先出击,作战方向为降服蒙古草原上的土默特和鄂尔多斯等,然后寻找机会杀入陕西境内。
到了陕西后,再联络陕西境内槐安根据地潜伏下来的李浩、张全部、以及汉中镇巴根据地的白贵、潘铁山部,在陕西境内征集精兵,然后攻入山西境内,支援即将发动暴动的“一棵葱”刘有才、“大白菜”蔡庆泰部,占据陕西和山西两省,剪除清国的右翼力量。
大汉征南将军张鹿声得令后,深知自己这一路的核心便是速度一定要快,他率领所部人马一路向西疾驰,先后在乌兰察布和敕勒川击败蒙古各部联军,也不恋战,以蒙古将领伊拜留守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