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美国参战(3)(2 / 3)

友的要求,乐得哈哈大笑:“你也是‘身不由己’?(英语)”

吐槽过德内尔的贪心后,老杜瓦还是找笔记簿记下了这个离谱的数据,说要在众议院讨论。

德内尔一回代表团办事处,便向伦敦卡登花园发了一份电报,说明美军有意在明年对北非用兵的情况。

美国人参战并帮助法国收回阿尔及尔和突尼斯这两个海外省,固然能大大增强法兰西的抗战实力。但两地已被法国经营已久,彼处资历胜过戴高乐的将领不知凡几。德内尔倒不是担心他们与自由法国的这套班子争权——如果他们能领导好抗战事业,主导权让与他们又有何妨?

但他们能吗?他们要是能,还用得着美军帮法国人收复失地?现在举义不行吗?德国人再凶悍,还能蹲在浴缸里飘过地中海来揍他们?

德内尔敢断定,两地不乏忠贞爱国的志士,但其上层领袖要么是墙头草,要么是糊涂蛋——甚至有可能两者兼备——美国人肯定会喜欢他们的。

就比如达尔朗那个首鼠两端的混账东西,到时候他十有八九会跟美国人一拍即合,一块把戴高乐挤出抗战事业领导层,然后美国人收割法国殖民地,他做他的“法国王”。

他在电报里将自己的猜测一并汇报给了戴高乐。当天晚上,戴高乐便派人回电,称他完全赞同德内尔的判断,不过他还是认为,应该全力配合美军实施进攻北非的计划。

“人总不能因畏惧可能的食物中毒而绝食。”

接下来的日子里,德内尔与众议院的代表就对法援助问题扯了一个多星期,元旦那天都在打电话跟议员们扯皮。

本来具体的援助数额已经要敲定了(美国佬满足了德内尔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要价,很够意思了),德内尔却突然收到消息,前些日子美国人强行征用的几条自由法国货轮在俾斯麦海附近让日军海军航空兵击沉了。

于是德内尔立刻“借题发挥”,要求美国对此进行一定的补偿。这事本就是美国不占理,所以议员们只好含泪给海军那群六亲不认的莽夫擦屁股,又给自由法国多援助了400门37毫米M3反坦克炮和100门57毫米M1反坦克炮,当然,这些能够武装十个步兵师的反坦克炮目前美国人还给不出来,只能先“按揭”。

不管怎么说,美国人建立在壕无人性的工业实力上的大气实在令德内尔赞叹。

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美国将在1943年7月前向自由法国提供各类汽车一万辆,其中军用卡车八千辆,平均每月提供卡车五百多辆。这看似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尚达不到美国月卡车产量的百分之一,等美国佬整合起国内生产线后,这个比例只会更小。

由于美国暂时不便同维希法国决裂(借口而已),所以这次援助在账面上还要挂在英国人那里。

双方最终商定,由自由法国法国出运输船把这些援助送到喀麦隆,返程的时候再从那里带上橡胶和木材,以便为目前已被日本人搞得焦头烂额的美国海军分忧。

有了这批汽车,勒克莱尔经营南利比亚战区,以便将来从乍得北上直取突尼斯的计划便不再是彻底的空想了。

护航问题则无需过于担忧,自由法国的运输船吨位并不大,运载量多的也不过两千吨(大船要么被英国人征用,要么被美国人征用,要么被德国人征用),一次只能运输卡车200辆,一般不会成为德国潜艇的目标。

在美国和自由法国达成了军事合作之后,双方便接着展开了舆论上的合作,自由法国旅美的艺术家、作家们继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进行战争宣传,同时美国政府则以“合众国与维希政府利益牵扯甚大”为借口回应民众的诘问。

这个结果正可谓一次理想的外交博弈:双方都不满意,却都无法拒绝。德内尔把结果发回卡登花园,戴高乐将军夸赞了他和奥